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技术资料 > 黑臭水体的判断标准(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方法)

黑臭水体的判断标准(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方法)

作者:环美仪器    更新时间:2025-07-18

黑臭水体是指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黑色或泛黑色),或散发出令人不适气味(臭或恶臭)的水体的统称。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

黑臭水体的判断标准

黑臭水体的判断标准:

轻度黑臭水体分级评价标准包括:透明度10~25cm、溶解氧(DO)0.2~2.0mg/L、氧化还原电位(ORP)-200~50mV、和氨氮(NH3-N)8.2~15mg/L。

重度黑臭水体分级评价标准包括:透明度<10cm、溶解氧(DO)<2.0mg/L、氧化还原电位(ORP)<-200mV、和氨氮(NH3-N)>15mg/L。

黑臭水体的危害:

1.人文:黑臭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能够散发出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气味,严重污染空气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2.经济:黑臭水体使城市空气与城市的整体效果大大降低,并且对周围的旅游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限制了城市自身的发展。

黑臭水体治理方法:

1.物理方法

引水换水、底泥疏浚、截流引流、固土护坡等,用物理的方法把污染物清除掉,固定河岸基质层,放止被雨水冲刷,可大幅度降低底泥对上覆水的污染贡献,进而改善黑臭水体水质。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絮凝处理、添加化学药品杀藻剂,添加除磷剂促进沉淀磷,加入氨氮去除剂脱氮等技术。化学方法对浊度、COD、SS、TP的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日用药量小。

3.生态生物方法

曝气复氧、生物复合酶、生态浮床、微生物菌种、人工强化生物膜、水生动物投放等。黑臭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的根本思路是从河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水体稳定、多样性生物链形成,恢复水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平衡和演替能力的形成。

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方法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推荐

  • 污水总磷超标的原因(水体总磷检测方法汇总)

    总磷是指水样中所有形态的磷的总和,包括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无机磷(PIP)和颗粒态有机磷(POP)。这些形态的磷可以通过化学消解方法转化为可检测的正磷酸盐后进行测定。污水总磷超标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黑臭水体的判断标准(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方法)

    黑臭水体是指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黑色或泛黑色),或散发出令人不适气味(臭或恶臭)的水体的统称。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

  • 水质叶绿素a检测水样保存要求(水体叶绿素a检测样本如何制备)

    目前想要了解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是否富营养化,除了可以通过检测水中的磷、氮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观测水中藻类的繁殖情况判断,其中水质叶绿素a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今天小编主要介绍一下水质叶绿素a检测样品保存和制备要求及方法。...

  • 黑臭水体是什么(治理黑臭水体措施有哪些)

    生态环境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治久清,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十四五”期间,采取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十四五”期间,将更加关注管网建设运行维护、污水垃圾处理费用保障、河湖长制落实等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运转,督促地方切实建立防止水体返黑返臭的长效管理机制。...

  • 水质蓝绿藻监测方式介绍(水体蓝绿藻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蓝绿藻又称蓝藻,由于蓝色的有色体数量最多,所以宏观上现蓝绿色。它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在地球上已存在 33 亿年,是地球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光合自养生物。蓝绿藻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在淡水中生长,成为淡水中重要的浮游植物,其细胞直径多在4-6.5μm。在温暖的季节,蓝绿藻会在湖区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蓝藻水华”,在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的湖泊蓝绿藻问题尤其明显。...

  • 水体叶绿素a的监测意义(叶绿素a检测方法与技术对比)

    叶绿素a(Chlorophyll-a)是藻类和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其浓度直接反映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是评估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水华风险的核心指标。...

山东环美分析仪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