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技术资料 > 水质蓝绿藻监测方式介绍(水体蓝绿藻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水质蓝绿藻监测方式介绍(水体蓝绿藻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作者:环美仪器    更新时间:2025-09-30

蓝绿藻又称蓝藻,由于蓝色的有色体数量最多,所以宏观上现蓝绿色。它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在地球上已存在 33 亿年,是地球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光合自养生物。蓝绿藻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在淡水中生长,成为淡水中重要的浮游植物,其细胞直径多在4-6.5μm。在温暖的季节,蓝绿藻会在湖区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蓝藻水华”,在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的湖泊蓝绿藻问题尤其明显。

水质蓝绿藻监测方式介绍

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会形成绿潮。它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蓝绿藻大面积繁殖还会导致水域中藻类种类单一,同时也会影响其他藻类生存,不利于水域中培养和形成更多有益的藻类以及其他生物等。 

蓝绿藻爆发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为2007年太湖蓝绿藻污染事件。当年6月,太湖蓝绿藻大爆发,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无锡水厂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其后,尽管国家下了大力气治理太湖污染,蓝绿藻依然每年爆发。

更为严重的是,蓝绿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蓝绿藻具有繁殖速度快、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对河流、湖泊、池塘出现的“不速之客”,需要及时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剿灭,所以,提前对水源水质中蓝绿藻进行监测预警尤为重要。

水体蓝绿藻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蓝绿藻监测方式有计数法和荧光法:计数法虽为国标方法,但是因为费时和难以作到实时的数据,难以跟踪水体变化,因此只适合于作实验室里的测量方法;而荧光法因为能监测水体的实时数据,因此使得蓝绿藻在线监测成为可能。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推荐

  • 饮用水氨氮污染的原因(饮用水氨氮超标的危害与控制办法)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决定于水的pH值和温度,当pH值偏高时,游离氨的比例较高,水温则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日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饮用水中的氨氮污染问题依然是供水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 水体氨氮检测方法有哪些(水质氨氮检测原理方法)

    在水处理中,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氨,是反映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氨氮高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在水质监测中,要想确保水质监测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需要准确测量氨氮含量。那水质氨氮检测方法有哪些吗?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 水体氰尿酸检测的意义(水质氰尿酸检测国标)

    氰尿酸是一种常见的水质指标,其浓度可以反映水体中存在的污染物、废水排放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水质氰尿酸检测仪的主要作用是测量水体中氰尿酸的含量,以评估水质的安全性和环境污染程度。...

  • 水质蓝绿藻监测方式介绍(水体蓝绿藻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蓝绿藻又称蓝藻,由于蓝色的有色体数量最多,所以宏观上现蓝绿色。它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在地球上已存在 33 亿年,是地球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光合自养生物。蓝绿藻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在淡水中生长,成为淡水中重要的浮游植物,其细胞直径多在4-6.5μm。在温暖的季节,蓝绿藻会在湖区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蓝藻水华”,在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的湖泊蓝绿藻问题尤其明显。...

  • 挥发酚定义及危害(水质挥发酚测定方法原理)

    挥发酚是指沸点低于230℃的酚类化合物,通常为一元酚,如苯酚、甲酚、二甲酚等,它们能与水蒸气一起挥发。挥发酚具有高毒性,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如煤气洗涤、炼焦、合成氨、造纸等行业,对土壤和水体环境有显著危害,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长期接触或摄入挥发酚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神经系统症状、皮肤腐蚀等问题。...

  • 总氯检测仪有什么特点(总氯检测仪功能介绍)

    总氯检测仪作为水质监测的关键设备,在环保、水处理、游泳池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设计特点与功能的优化直接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山东环美分析仪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