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总氮超标应该怎么办(水质总氮控制方案分析)
在水处理中低C /N比的水质,出水总氮不达标的问题在于小城镇的市政管网不完善,或者说进水被雨水稀释过,导致进水负荷较低,也是很多人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水质下,往往会出现污泥老化现象,出水的总氮指标也不合格。这个时候如果采取延长污泥龄的措施来控制氨氮,就会导致异养菌进一步减少,从而加剧硝化菌的流失。那么遇到这种低C /N比的水质,一般经验丰富的高手是怎样去控制总氮指标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总氮调控的几个关键参数:
1.缺氧区停留时间;
2.污泥龄;
3.内、外回流比;
4.碳源的选择和投加;
这里重点说一说内回流比和碳源投加。内回流如果过低,硝态氮不能回流到缺氧区,反硝化反应就没办法正常进行,这个时候缺氧区的外加碳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就会进到好氧区,被好氧区的异养菌所消耗,这样就白白浪费了碳源,还消耗了溶解氧。内回流如果过高,就会把好氧区的溶解氧带到缺氧区,破坏了反硝化所需要的缺氧条件。在进水碳源不足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碳源进行投加,并且为了节省成本,需要想办法尽可能降低碳源投加量。
接下来看一下水质总氮控制方案:
1.计算脱氮效率,以出水总氮12mg/L计算,则脱氮效率是60%;
2.计算内回流比,按100%外回流比计算,得出内回流比为50%;考虑到内回流泵开启时,最低也达到了120%的回流比,远远大于50%,可想而知,大量的溶解氧就会被带回到缺氧池,所以不考虑开启回流泵。
3.DO的控制。在低负荷的情况下,DO并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案。
4.碳源投加。对于低负荷废水,优先选用产泥量大的碳源,综合考虑成本后,选择液体葡萄糖作为碳源。
5.按照理论来讲,碳源一般会投加在缺氧区,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我更建议把碳源投加在厌氧区,这样在消耗完回流带来的溶解氧后,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硝化。
对于总氮调控的逻辑,大原则是要让缺氧区保持良好的条件,控制好缺氧区出水的总氮浓度,就相当于是控制了出水的总氮浓度。而控制缺氧区出水的总氮浓度,实际上就是控制缺氧区的硝态氮浓度、DO浓度以及投加合适的碳源。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推荐
-
水质总氮与氨氮的区别(水质总氮检测注意事项)
在水样检测众多检测项目中有氨氮和总氮两项参数的测量,那么,氨氮和总氮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氨氮指的是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因此,氨氮属于无机氮,是总氮的一种;而水质总氮指的是水中所有有机,无机形态氮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氮。那水质总氮检测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
二次供水水质检测项目有哪些(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要求)
根据建设部规定城市供水管网服务水压一般可供到5-6层楼,通常六楼以上的供水属二次供水的范畴。因此,市政供水管道水压不能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时,高层用户必须增加二次供水设施。不过,二次供水设施如果管理不善,如防护措施缺失、未定期进行清洗消毒、与非饮用水管道直接连接等均可能导致各种卫生隐患,包括水质变差,出现杂质、红虫,甚至导致介水性疾病。...
-
水质总磷测定方法及其优点(水质总磷测定标准限值)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分为五大类,Ⅰ类地表水的总磷含量最大为0.02mg/L,Ⅱ类地表水的总磷含量最大为0.1mg/L,Ⅲ类地表水总磷最大为0.2mg/L,Ⅳ类地表水总磷含量最大为0.3mg/L,Ⅴ类地表水总磷含量最大为0.4mg/L。《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一级A标准要求总磷的日均值为0.5mg/L,一级B标准总磷的日均值为1mg/L,二级标准要求总磷日均值为3 mg/L,三级标准要求总磷日均值为5 mg/L。那水质总磷该怎么测定呢?...
-
不同水体pH的检测标准(水质pH常用检测方法)
水质pH值,也称为酸碱值。理论上,它是水溶液中酸碱度的一种表示方法。pH值是恒量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酸碱废水进入水体会破坏水中各种化学反应平衡,影响水质其它理化指标,水中酸碱性的变化会危害水中生物生长,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对船舶、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物造成损害,在酸性水中有毒的重金属就很容易溶解,对生物危害更严重。...
-
污水挥发酚超标常用处理方式(水质挥发酚检测方法哪种好)
挥发酚对人体危害较大,是水环境优先监测的污染物。不同的酚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沸点。酚类又因其能否与水蒸气一起挥发而分为挥发酚与不挥发酚,通常认为沸点在230℃以下的为挥发酚,而沸点在230℃以上的为不挥发酚。水质标准中的挥发酚即指在蒸馏时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这一类酚类化合物而言。挥发酚通常是指沸点在230℃以下的酚类,通常属一元酚。...
-
饮用水中六价铬的危害(水质六价铬检测方法)
六价铬(Cr6+)具有强氧化性,它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例如六价铬酸盐(如铬酸钠、铬酸钾)和铬酸等,六价铬的化合物通常呈黄色或橙色。...